长城解说(上):
长城诞生于公元前七百多年,几乎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长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它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跨越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横卧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它的总长度几经变化,全部加起来超过了五万公里。
今天,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些游客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些砖石其实非常年轻,真正古老的长城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
这是片古老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在这里生生不息地持续了至少近三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九世纪,在这片以农耕为本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国家——西周。西周依托黄河流域而建,地处中原,国土四周分布有氐、夷、羌、戎等众多的少数民族。为有效地保卫国土,防御外敌入侵,西周军队开始不断地修筑一种土堆,这种土堆在当时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烽火台。
烽火台以夯土构筑,看似土堆,实际上却是一套先进实用的烽燧系统。烽和燧外观相似,功能不同,日间点燃,以烟报警叫燧;夜间点燃,以火为号叫烽。出土的汉代书简记载了当时峰燧系统的分布规律,烽相距平均四十到五十里,燧则要密集的多,只有十里左右。点燃的烽火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横越一千多公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援兵发出报警信号。
西周的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竟把烽火台当作玩物,无故燃起火光,引来四面八方的援兵如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美人笑了,周王朝的运数也到了尽头。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在给后世留下“烽火戏诸侯”的笑柄之后,当时先进的防御系统——烽火台也流传了下来,它成为长城最早的雏形。周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居住的领地需要明确的划分,也需要自我保护,于是他们筑起一道一道的高墙,将自己的居住地围在中间。
当时中国的北方居住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耕地进行耕作,旱季到来为了生存,牧民们便骑上快马闯入中原地区掠夺粮食。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行踪和迅疾猛烈的攻击力,总是令中原边疆的农民,甚至军队束手无策、叫苦连连。为了阻挡游牧民族的进攻,中国北部各诸侯国开始用墙把烽火台加以连接,以保卫家园,形成早期长城。
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开始修筑长城时起,长城这个伟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就在华夏大地上不断重复着重建与毁坏的历史。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长城遗址散落于山川之间,静静地等候着人们发现的足迹。
他们是中国长城资源调查组的成员。从2006年4月6日开始,他们便这样带着专业的技术工具,行走在少有人涉足的山间野外,在乱石杂草中找寻不为人知的长城遗迹。
长城实在太老了,自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它便屹立在华夏大地上,无声地见证着无数王朝的兴衰成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他自称始皇帝,意味着秦王朝将成为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永继的铁打江山。秦始皇很清楚游弋在北方的草原民族是帝国存亡的最大边患。从公元前214年开始,他下令拆除原来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旧长城进行修缮、连接,并在北部边疆的其他地方增修新的长城。七年后,一条西起陇西临洮、东到辽东长达五千公里的长城完工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根据史书记载,秦时参加修筑长城的军队约四十万,除此之外还征用了五十多万民夫,包括囚犯、贫民、女人,总人数近百万。当时秦朝约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根据这个数据计算,每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参与了长城的修筑,可以说秦朝是动用了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才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修好后秦始皇还调派了二十万军队进行守卫,驻军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当地直接招募,另一种则是不远万里从中原地区征调,根据秦制驻守长城的部队,除了确保边塞安全,还要负责长城的维护和修缮。为解决庞大驻军的生活需求,守卫长城的士兵被要求一面戍边、一面垦荒耕作。
公元前178年,军需屯田的制度正式在北方边郡推行,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军队自身需要的口粮,而且还有盈余,达到一人耕作能够养活两个甚至三个人的水平,屯垦戍边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再也不曾重归故土。士兵们为了排解心头的寂寞和孤独,很多人都在长城脚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家的存在让长城有了鲜活的生命。秦始皇以举国之力让万里长城终于横亘在华夏大地上,他和被他消灭的六国诸侯一样试图用长城将自己的国家围起来,以城为国,将自己的敌人拒之于墙外,但伴随这一伟业而来的强征暴敛也激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和愤怒。
这是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山海关,在距离关城十几公里外的一座小山上建有一座孟姜女庙,这座庙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庙里供奉的不是释迦牟尼,也不是玉皇大帝而是孟姜女,这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庙里的古树上系满了红色的祈福带,它表达了人们对孟姜女的敬重。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被官家拉去修长城,一走数年没有音讯,于是孟姜女带着亲手缝制的寒衣走了上千里的路,来这里寻找自己的丈夫,可是当她赶到工地时,丈夫早已化为了一堆白骨。孟姜女哭了,她的眼泪化作滔滔的河水冲跨了长城。秦始皇修长城是要保卫国家的安全,可他决没有想到长城可以挡住异族的骑兵却挡不住孟姜女的泪水。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事实上失去了人心,长城修得再高也是枉然。
秦始皇死后不到七年,农民起义军便摧枯拉朽般地攻入咸阳,秦王朝的万世基业只传了一代,便在秦二世的手里彻底崩溃。
秦朝灭亡了,真正留传百世的是长城,遍体鳞伤的长城见证了秦王朝的没落,也见证了汉王朝的崛起。很多人看了北京八达岭的长城,以为长城就是这个样子。其实,长城的形态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汉长城就是这样,既不同于秦长城,也不同于后来的明长城,除了实体的墙,它还包括一条由众多烽燧组成的烽燧线,也就是说墙体和延伸的烽燧线,共同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汉长城。汉朝建国之初,北方的匈奴趁着中原战乱深入长城之内达三四百公里,不断侵袭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逐渐恢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一边征伐匈奴一边大规模的修筑由甘肃到新疆罗布泊的烽燧亭障,这就是留存至今的汉长城,这条烽燧线与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相连,总长度达一万多公里。它起始于玉门关以西的罗布泊,向东一直延伸到鸭绿江,它是历史上分布地域最广、跨度最长城。
汉长城在全盛时期,几乎毫不间断地穿越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的广大地区。甘肃省玉门关保存有汉代烽燧,在这里除了烽燧之外,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文物——积薪。积薪就是分堆存放的、容易点燃的柴草。戈壁滩上干旱少雨,时隔两千多年,这些柴草保存依然完好。当年在此驻守的士兵提前将积薪规律地分布于峰燧附近,一旦发生敌情,他们可以迅速地将柴草放进笼筐,系在长杆上点燃,以峰烟为号通知周围的诸侯国前来救援。
除了积薪,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内还保存着一种叫“引火苣”的文物,这种将易燃柴草捆扎成束的工具起引火的作用,士兵们就是用它来引燃笼筐中的大堆柴草。而这种巨型引火苣则是为了点燃置于高处的柴草。
沙漠里修长城只能就地取材,所以汉长城大量使用戈壁滩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沙、泥土和砾石,戈壁滩上丛生的芦苇、红柳和胡杨也被用作了现成的建筑材料。
随着汉武帝的东征西讨,汉朝国力日益强大,疆土从中原地区扩展到西域一带,凭借长城的保护,中原和西域乃至中亚、西亚的贸易往来日渐昌盛,沿着长城的轨迹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来的客商把美玉、香料连同宗教、音乐源源不断地输往内地,中原的丝绸、火药、指南针也通过这条路运往世界的四面八方,这时的长城不但是保卫丝绸之路的屏障更成了连结中原和西域友好往来的纽带。
与汉王朝对峙多年之后,一向彪悍好斗的匈奴也不得不面对和承认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低下了傲慢的头,匈奴王派出使者向汉朝的皇帝提亲,要和汉王朝结成儿女亲家。
公元前36年,年轻美貌的王昭君肩负着和亲的重任,万里迢迢嫁给了当时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深受宠爱的王昭君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希望她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定和兴旺。王昭君不负众望,在她的影响下匈奴和汉朝六十多年无战事,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个弱小的女子用她的美丽、善良和智慧,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为长城两边的百姓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安宁。传说这里便是王昭君的墓,人们称它为“青冢”。它寄托着后人对昭君的思念,也记录下一段万里和亲、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
公元七世纪初,李唐王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帝国近三百年的宏伟基业。唐朝不仅是东方,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他们以更加开明的姿态把眼光投向了长城之外。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
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便无需一砖一瓦、一城一墙,因此唐朝不是修不起长城,而是无需修筑长城,这种自信和底气,来自一个泱泱大国,强盛的国力和宽广的胸怀。
万里长城因战争而生、因和平而终,今天它在废弃了军事作用之后,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符号和和平非战的象征。
长城老了,但它的历史和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问2元一件广告录音去哪里找 2个回答
-
问录音内容在手机哪里 2个回答
-
问录音怎么免费转文字 1个回答
-
问有什么免费录音转文字的app 2个回答
-
问录音内容在手机哪里 2个回答
-
问录音怎么免费转文字 1个回答